从唐代到元代,为斗拱发展的成熟阶段。这一时期,斗拱的主要特点是柱头所承托的梁多插入斗拱结构中,斗拱和梁架融为一体,斗拱成为各交叉点处的加强节点。这时的斗拱已不再是孤立的支承架或挑檐构件,而是水平框架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。唐宋时期(618—1279)dian堂式建筑梁柱间较为普遍使用斗拱,现存的唐代佛光寺大殿就是这种做法的典型代表。明清时期(1368—1911),由于木材逐渐短缺,很多建筑都以各种额枋作为承重连接构件,斗拱的作用逐渐下降,形制也逐渐减少,在某些建筑上,已沦为纯粹的装饰部件。门头是建筑大门上的装饰,斗拱的作用是支撑门头上的屋顶,并具有很强的装饰性。